蔡甸区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风景
导语:8月14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为了解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实践团成员喻婷对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工作人员吴俊早工程师进行了采访。这次采访的目的是想要了解武汉市的水土保持现状以及揭秘水土保持监测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普及水土保持的相关知识。
蔡甸区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普长廊
8月14日下午2点,采访准时开始。采访的开始,吴工程师对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成立于2000年,与其他水土保持站最大的不同在于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涵盖了所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工作,例如水土保持的规划、执法、管理、治理、科普、收费等等工作。通过关停一批排污企业,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在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是一座工作范围广、执法效率高、社会影响大的水土保持监测站。
工作人员调试检测设备
在谈到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进行的径流泥沙反映水土保持情况的研究时,吴工程师首先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讲起。水土流失是指河水在外引力的作用下从甲地到乙地的搬运过程。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工程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通过测量河水中径流的泥沙来判断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进而对该地生态环境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在2017年,湖北省进行了水土保持站的升级改造工作,进行径流泥沙的测定由人工升级为完全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测量效率。
实践团成员与吴工程师线上交流
针对疫情期间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完成工作的这一问题,吴工程师表示即使在疫情期间,蔡甸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全体工作人员也仍然保持工作状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保证采样工作的完成。前段时间武汉特大暴雨天气,由于水土保持监测站的特殊工作性质,工作人员也克服困难,每天到岗采集样品数据。吴工程师还谈到水土保持工作平常是很枯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对着同样的仪器,重复相同的工作。但是水土保持监测站收集的数据为整个湖北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一想到这里枯燥的工作也变得很有意义很有动力。
水利部领导来西湖流域科技示范园调研(中为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巡视员张学俭)
武汉在前期的发展阶段采取了填湖的措施。吴工程师提到湖泊被称为地球之肾。肾对于人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可见湖泊对于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填湖就像是在肾里丢了一块很大的石头,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在2018年提出了还湖的号召。武汉积极响应号召,退耕还湖,退土还湖,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采访的最后,吴工程师还通过数据来谈武汉的生态环境建设情况。2016年武汉市水土流失面积是207平方公里,2018年武汉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为103平方公里。在2017、2018年,武汉市关停了一批排污企业,在河流的上游建设江滩公园。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武汉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取得这样的成果,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水土流失的成功治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采访实践团学到了水土保持相关的知识,了解了武汉环境建设背后的努力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与吴工程师的交流使实践团成员们了解了武汉市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的背后,是这些基层的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换来的。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城市英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每一位武汉人的努力下,武汉的环境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喻婷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